近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訪問亞洲,重彈“中國威脅”的老調,同時積極推動北約與日韓兩國合作,企圖拉攏盟友搞軍事小圈子。而日本和韓國部分政客無視烏克蘭的前車之鑒,反而開門揖盜,爭相充當北約滲透亞洲的馬前卒。但是,北約在亞太地區的算盤打得再響,也難逃算計落空的結局。
其一,亞太“北約化”將動搖北約合法性根基。冷戰結束以后,北約并未隨著冷戰結束進入歷史,而是淪為美國護持霸權的工具,一次次在世界掀起戰爭。北約一直聲稱自己是區域性和防御性聯盟,但從上世紀90年代強力干預巴爾干危機、到21世紀頭十年“穩定”伊拉克和阿富汗國內局勢,北約不僅突破了“北大西洋”傳統防區和領域,更背離了該組織“集體安全”的定位。如今伴隨美國戰略重心聚焦亞太并密集推出相關政策,北約正加速在亞太布局,試圖通過渲染所謂“中國威脅”,盡快加強其在亞太的功能和制度存在。但這種色厲內荏的做法,恰恰證明北約合法性堪憂。
其二,亞太“北約化”違逆世界大勢。一方面,和平和發展是時代主題,而北約頻頻逆歷史潮流而動,頻繁挑起戰端,給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等相關國家經濟民生造成了深重災難,這一組織早已成為全球安全穩定發展的“系統性挑戰”。另一方面,合作共贏符合世界各國共同利益,而北約堅持冷戰零和思維和陣營對抗理念,極力渲染“新冷戰”并制造局部沖突,無益于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更不利于各國協作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
其三,亞太“北約化”偏離了地區團結的正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曾指出,“數十年來亞太地區形成了一個包容、開放、平等的安全與合作框架,但美國正試圖通過將亞太地區軍事化來擴大北約的勢力”。不過,世人也早已認清,北約本質上仍是美國糾集其西方盟友組成的盎格魯-撒克遜圈子,透著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思維。因此,其外圍合作者只會淪為集團對抗的“耗材”,當下的烏克蘭就是例證。北約近期在印太和亞太上演的一系列戲碼,不為積極推動任何建設性進程,只為驅使其外圍盟友“沖鋒陷陣”,大搞分化對立,并遏制不聽從指揮的國家,勢必遭到相關國家的反對。
最后,北約聯合盟友圍堵中國的企圖必不會得逞。美國在亞太的同盟體系人心松散,盟國彼此間的聯系不足以建立緊密的反華同盟。同時,中國與周邊地區國家經貿合作日益密切,意味著北約在這一地區滲透會面臨較大阻力。亞太各國對于北約的招攬猶疑不定,終將本著自身利益作出正確選擇。亞太“北約化”純屬禍水東引,只會加劇地區地緣緊張和對立,東南亞國家心知肚明,也普遍表達了批評與擔憂。東盟作為區域聯合的成功典范,不會允許北約在亞太地區滲透,弱化其在東南亞的中心地位。
亞太“北約化”是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陷阱,必須引起足夠警惕。但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勢不可逆轉,只要中國保持戰略定力,走好自身的發展道路,同時做好預案,就不會落入北約設下的圈套。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講師,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