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作為塑造時代新人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建設發展,始終不斷融入大量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成果,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重要部署的有效途徑。首都高校如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把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思政教學?宣講家網帶您一起學習。
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
二、首都高校書記談
中央財經大學黨委書記 何秀超:
思政教育關系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漸進式、發展性特點,需要持續用力,需要大中小學統籌協調推進。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既是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現實需要,也是推進人才培養工作的思想基礎,更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 趙長祿:
要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構建“大思政”格局,強化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強化一流教育教學資源供給,完善本碩博貫通培養體系。建設科教協同平臺,推動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涵育高品質大學文化,營造崇尚立德樹人、崇尚學術成就的一流文化氛圍。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張軍:
新征程上辦學治校,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高等教育必須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 吳付來:
思政課要善用生動鮮活的事例,教育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人民”二字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根本性意義,始終站穩人民立場,錘煉過硬本領,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把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中更好實現人生價值。
三、首都高校特色創新成果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黨委宣傳部推出“師說·‘青’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領學“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微課二十講,通過思政課教師視角,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以“小故事”講好“大道理”,以“小課堂”上好“大思政”,讓二十大精神走進課堂。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舉行“傳承紅色基因 云回圣地延安”——青年學子“云學”延安紅色場館活動啟動儀式暨延河聯盟高校師生“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學習會。“云學”系列活動通過網絡直播方式,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楊家嶺革命舊址等地同步開展,讓青年學子足不出校,就能“云回”革命圣地延安、“云學”紅色場館,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延安精神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融會貫通起來,全面掌握、全面領會。
中國政法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學生工作部組織推出“百場青春思政課”系列專題思政教育活動,依托優質講師資源和平臺,發揮多主體講師特色優勢,推出青春講師團“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青椒思政小課堂”專場系列宣講,六位青年教師結合自身專業研究方向為師生深入解讀黨的二十大精神,激勵法大青年學子勇做時代新人,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鍛造出擔當干事的“寬肩膀”“鐵肩膀”。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為更好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改革創新,努力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探索形成了“三結合”“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模式,促進青年學生學黨史、懂國情、悟理論,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以校史中的地質人物、地質故事、地質精神為內容,以2022年秋季學期“思想道德與法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為依托,組建19支學生隊伍,通過講思政課的方式,彰顯北地人地質報國、矢志強國的信念和情懷,展現新時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精神風貌。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發揮行業高校優勢,積極引入行業資源,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堂。該校依托樣板黨支部“1+4”示范共建活動,把行業企業的優秀黨支部請進校內,與師生共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目前,已有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技術研發中心、國家管網集團北京管道公司、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等多家企業走進學校,與師生開展學習交流。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開設名為《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大思政課”。課程聚焦新時代首都發展,專門設計了涵蓋科創北京、國際交往北京、文化北京、智匯北京、數字北京、協同發展北京、法治北京等內容的幾個課程模塊。同時,組建了由校領導、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外辦和北京市文物局等政府部門領導、校內外專家和思政課教師等組成的教學團隊。課程還設計了“感受北京”現場體驗課,讓同學們通過參觀北京城市規劃館、北京副中心建設規劃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首都博物館等,感受北京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參考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求是》、光明日報、現代教育報等